Archive

部分教材分為高/中/初階版本,老師可按學生水平及級別自由選擇。歡迎老師聯絡我們(shermanliu@cuhk.edu.hk)取得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等資料。   1. 文體基礎知識 中階 [qodef_button size="small" type="" text="WORD" custom_class="" icon_pack="font_awesome" fa_icon="fa-arrow-circle-o-down" link="/wp-content/uploads/2019/04/ssp01.docx" target="_blank" color="" hover_color="" background_color="" hover_background_color="" border_color="" hover_border_color="" font_size="" font_weight="" margin=""] [qodef_button size="small" type="" text="PDF" custom_class="" icon_pack="font_awesome" fa_icon="fa-arrow-circle-o-down" link="/wp-content/uploads/2019/04/ssp01.pdf" target="_blank" color="" hover_color="" background_color=""...

查看詳情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源起 作為中文老師,我們常常思考如何提升學生中文水平,並藉中國語文的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會思考、關心社會的人。然而,我們在學生的文章中,最常看見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情節和景物,因此,亦難以看見具有深度的思想感情。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指感情隨景物而變,文辭取決於情感。簡言之,情感是源頭就是對環境的觀察。而我們發現,學生文章中的優秀者,往往能呈現對社會的觀察或獨特的描寫角度。於是,我們開始嘗試利用照片、影片等,為學生提供觀察的機會,這些方法無疑讓學生不再按一般套路創作,但同時學生亦受限於照片或影片的拍攝角度和背後意義,以致創作內容亦非常相似。 隨虛擬實境技術(下稱VR)日漸成熟,我們察覺這項技術或有助提升學生的寫作角度和意念,便開始在個別班級試驗。 前期發展 我們在2015第一次運用VR教授寫作。在購入360相機後,老師先後前往元朗大棠、北角和塔門拍攝360照片,並學習使用不同VR平台,如「YouVisit」、「EduVenture VR」等上載照片,應用於寫作教學。學生在課上利用紙製VR眼鏡觀察,記錄觀察所得。360照片除了讓學生有親歷其境之感,亦容讓學生自選觀察角度。即使學生觀察同一張照片,但所寫的景物差異頗大,亦因觀察真實環境,學生的描寫較以往更為細緻,所寄託的感情亦更具感染力。 學生運用VR眼鏡觀察北角360照片,並摘錄觀察所得。 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 在2018年,本校正式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展開「『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在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及中文大學圖書館的協助下,發展更具系統、更仔細VR語文教學。 教材製作 教材製作分為三部分:閱讀輸入、拍攝360照片及製作VR教件 閱讀輸入部分,協作單位通過多次會議,討論篇章涉及的地景、文學性、是否適合初中學生水平等,最終就指定區分選出6-8篇篇章。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負責提供相關地境的典故、歷史;本校則整合相關資料,製作校本單元,內容包括文章分析、課後問答、寫作練習、口語討論及實用文寫作等。 其後,協作成員一同前往指定地區進行拍攝,拍攝內容涉及單元篇章所提及的景物,讓教師能帶領學生有系統地對讀篇章與地景照片,同時亦包括篇章未有提及而甚具特色的環境,拓闊學生觀察和思考。 教師在深水埗鴨寮街拍攝360照片。 教師在深水埗唐樓天台拍攝360照片 協作單元成員乘船拍攝西貢特色島嶼。 教師拍攝萬宜水庫。 第三部分為製作VR教件。我們利用「EduVenture VR」軟件製作教件。先篩選合適照片,然後上傳至「EduVenture VR」平台,設定觀看秒數,把不同照片串連成VR影片。 「遊走深水埗」教件。 教學應用 教師會先教授單元內的地景篇章。以「遊走深水埗」為例,篇章包括: 麥樹堅〈藍天下的早晨〉 梁秉鈞〈香港兩題——鴨寮街〉 胡燕青〈春江水暖鴨先知〉 趙曉彤〈深水埗——多姿多彩的廉價買賣〉 鍾國強〈福華街茶餐廳〉 曉鶯〈北河街小札〉 陳志堅〈剩餘的肌理〉 李維怡〈尚在人間〉 教師先教師再與學生研讀以上篇章,並教授相關描寫技巧,鞏固學生對場景描寫及細節描寫的掌握,並就閱讀文章認識深水埗面貌,體悟作者情懷。在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地區特點後,便通過虛擬實境寫作課堂,作文本與影像對讀,透過虛擬實境豐富學生寫作素材,讓學生自主發掘題材,選擇細節,寫作文章。 中三學生在課上觀看深水埗VR教件,並摘錄觀察所得。 中三同學在VR寫作課後,寫作文章〈城市一隅〉(節錄),呈現豐富環境細節。 成效得着 傳統中文科多應用紙本和板書教學,寫作課由教師解題,學生就題目想像場景及組織內容。虛擬實境寫作教學不單提供功能性的改善,更轉化了慣常的教學模式,實現不可能的任務。過去學生不可能在課室中探索不同地區的特色、風貌,只能依靠想像或教師提供的補充資料或圖片寫作;而虛擬實境學生可以置身於不同場境當中,學生更能自主選擇觀察的對象,這是過往中文教學無法實現的任務。 同時,運用虛擬實境結合寫作教學,為學生創造接近真實的場境,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讓學生有親歷其境之感,有助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學生不是憑空設想虛構感情,而是觀察真實情境後,就情境而抒發情感和反思,提升學生的社區觀察、人文關懷。其次,學生在其中可不受限制,自主觀察,有助培養他們的自學、探索和思考能力。另外,學生通過虛擬實境可以觀察真實的情境事物,有助他們作更仔細的描寫,令文章更真實和細緻。 因此,在親歷虛擬實境寫作課後,我們確實感受到,相較傳統課堂,虛擬實境寫作教學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

查看詳情

西貢選篇集中在郊野山水,拍攝地點就鎖定在大浪灣(「大浪灣」是一個統稱,包括西灣、鹹田灣、大灣、東灣四個沙灘)與萬宜水庫一帶的海岸線。我們安排了水陸兩路,分別從山與海的角度把西貢的一木一石攝錄下來。 西貢的海蝕地貌 我們從西貢碼頭出海,先走訪離碼頭不遠的鹽田梓,拍下彩繪玻璃與大片紅樹林後,便繼續行程。此時船家提到,趁着這天風平浪靜,不如一訪甕缸群島,飽覽那邊的六角柱石。難得人在船上,一切都交船家指揮便是了。 過去我只曾在萬宜水庫東壩看過六角柱石,彼時已覺宏偉狀大。豈料在海上觀摩幾個鮮有人工建築的島嶼時,更覺山外有山。像是火石洲東南面的一個崖邊,近百米高的石柱間流着一條石河,也不知是過去火石洲作為操炮區時炸過的碎石,抑或飽經風浪侵蝕後的自然景觀。 石河旁正好有一海蝕隙,隙縫較窄,隙間水底較淺,船無法穿過。但船家仍把船駛近,好讓我們近距離聆聽海蝕隙間的浪潮聲。我們也不忘在隙間拍下360照片以備未來採用。 船一直繞到大灣,才折返破邊洲。水跟也斯《石的呼吸——記破邊洲》的描述的一樣澄淨,碧綠的海水還能見底。船就從矗立六角柱石之間的海溝駛過,我們當然沒有錯過這個拍攝機會,要把這個體驗藉科技嫁接到課室之中。 平日的海灘 羿日經陸路到東壩,補拍一些照片後,我們一行人就翻山走到浪茄,灘上還擱着去年颱風山竹吹塌的幾棵樹,跟當下溫柔地推向沙灘的波浪形成深刻的對比。此後我們回到東壩,乘車前往西灣亭,好省掉翻越西灣山、吹筒坳的時間,盡快趕往西灣、鹹田灣繼續拍攝。 此時的風浪已經加強,天空也開始變得灰沉,沒有遊客的海灘更顯冷清。正好契合船家的預測,他在我們訂定出海日期時,已提議我們把日子定在風浪較少的一天,果然沒錯,當我們走到鹹田灣時,海上已有一陣陣白頭浪互相追趕。 隨着風浪加強,天空也開始變得灰沉,沒有遊客的海灘更顯冷清。鹹田灣的海風士多也似乎無法倖免於去年的颱風,然而接駁沙灘與士多的獨木橋已經修理妥當,也使得篇章中提及的景色得以保存。 ...

查看詳情

2019年2月27日,「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技術經理、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教育發展主任(資訊科技)陸晉軒先生為29位香港中學老師講解虛擬實境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如何透過應用該科技提升中國語文和文學的學與教效能。 在工作坊的第一部分,陸先生用真實的教學故事生動具體地帶出把科技應用在教學上的好處,繼而深入淺出地講解虛擬實境的原理,讓參與的老師對該技術建立認識基礎,以便構建他們第一個虛擬實境教材。 製作教材的第一步是拍攝360相片。參與的老師分為六組,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為主題,用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提供的ipad和360相機進行拍攝。老師們充分掌握使用360相機的基本技能,在拍攝時均發揮他們對相機使用及照片表達的創意,互相交流心得,拍攝氣氛輕鬆愉快。 完成半小時戶外拍攝後,老師們再次回到電腦室。根據陸先生的說明,一步一步地在EduVenture VR上製作互動學與教資源。完成後,老師們戴上虛擬實境眼鏡親自體驗自己製作的教材的效果。 當日的工作坊圓滿結束,相信一眾參與老師均滿載而歸。 ...

查看詳情

  俗語有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寓意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和成就,需要經過長期累積和磨練。由中文科老師主持,為時個多小時的「虛擬實境教學」公開課,就代表了「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三個合作單位,「台前幕後」數個月來的準備工夫。   2018年9月開始,香港中文大學 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組成團隊,擬於三年內,共同製作以香港其中九區為主題的虛擬實境中國語文科教材。   「觸『境』生情」的「境」實指虛擬實境;本義的「景」便是香港文學研究中心最關注部分:文學地景。它可以是存在/不存在的地景,也可以是香港文學眾多作品裏虛實交錯的地方、自然/城市景觀。決定以哪些區域為「舞台」,採用哪些文學作品為「佈景/道具/演員」,便是設計每一區虛擬實境語文教材的發端。決定哪些篇章屬於仔細閱讀(精讀),哪些屬於延伸讀材(延伸)過後,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同時補充相關地景的典故、歷史等資料。   2019年2月20日,是「觸『境』生情」首個公開課,選址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舉行,邀請本港中學中文科老師出席觀課,一同體驗結合虛擬實境與語文教學的可能。   公開課前,「觸『境』生情」團隊代表向在場致歡迎辭,包括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 莊紹勇教授、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副校長 陳志堅,以及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黃念欣教授。向在場老師簡介整個計劃源起、過往準備歷程後,由曾笥湲老師主持的「虛擬實境教學」公開課正式開始。課堂上,老師引導中三級學生把文本與「虛擬實境照片」所見深水埗區城市景觀等影像對讀,讓他們自主發掘題材,選擇細節,寫作文章。 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 莊紹勇教授向在場老師簡介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研發的手機程式「EduVenture」過往成績。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副校長 陳志堅向在場老師匯報語文教學上,虛擬實境技術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想。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黃念欣教授以詞人辛棄疾名作〈青玉案‧元夕〉向在場老師提供「觸景生情」一般氛圍,解釋該詞上、下兩片如何漸進、細膩地提供畫面感,繼而提煉出動人情感,並認為這閺詞是「宋代VR」。 公開課上,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中三級學生在「自主學習」:觀看虛擬實境技術提供的360度全方位照片,自行發掘不一樣的深水埗,成為自己作品獨一無二的材料。   公開課後,計劃代表、一眾中文科老師回到演講室,迎接活動最後一個環節:評課,由莊教授、陳副校長、曾老師、黃教授擔任講者。台上四位分別就公開課情況總結課堂所得、觀課觀感,緊接問答時間。席上老師所提意見多為關注執行細項,如「觀看虛擬實境材料」和「閱讀文章」,應誰先誰後,甚至一節虛擬實境教學涉及眾多環節,時間應如何分配等,足見「結合虛擬實境與語文教學」還有許多可能尚待發掘、加以調整。 台下老師踴躍發言,向講者請教結合虛擬實境與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執行意見。 台上講者。黃念欣教授、莊紹勇教授、曾笥湲老師、陳志堅副校長(由左至右)。 ...

查看詳情

拍攝團隊 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深水埗的大街不論日夜,都由攤販組成。拍攝攤販前,我們先在販售玩具、衣物、日用品的福榮街,福華街尋找可供拍攝的唐樓。入選文章不一定都有把唐樓描述得完整、仔細,然而唐樓是組成深水埗區風景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少篇章的作者也曾居於這些舊樓,或許日夜沉浸在殘破狹小的居所中,方能把細緻地道的人情味藉故事淡淡道出。 於是我們走上唐樓天台,無意間在它的頂樓梯間發現住客在牆上寫下的一手字: 天台先生 請不要把報子(紙)拿走 街上有日行人、夜遊人,唐樓的住客亦有各自的生活作息,彼此的生活中若有磨擦或矛盾,若難見面說清,塗鴉就是最和平、簡單的溝通方式。街坊寫的字並不美觀端正,也常有白字,但「天台先生」隱含着鄰舍間的陌生與禮貌。慣於居於新式大廈享受現代管理的城市人,或許難以接受兩個單位的住客把梯間畫花,但在唐樓裏這些公共空間或不乾淨,卻正扮演着最直白的社區討論平台,為路過的遊客揭露鄰舍間的關係。 繼續沿北河街南行,「我們要拍攝心中的一幅圖畫/左轉右折結果卻來到這裏」,[1] 鴨寮街上,推銷員在街頭說個不停,國產手機樣樣好,新款電磁爐及陶瓷易潔鑊也燒了半天。我們架好Insta360 Pro嘗試捕捉鴨竂街攤檔上陳列的電子零件,路上尋訪電子產品的路人紛紛走近注視球狀的Insta360 Pro,試着向我們查問它的功能和價格。這裏的街道就是商品的展區,展示貨品功能外,還展示着商販的生命力。 隨日光離開城市,繼續沿北河街南行走至深夜。日間的攤檔都消退去了,屬於夜晚的地攤陸續在北河街市政大樓外開檔。好幾輛客貨車開始停泊在道中,打開尾門或尾板,一車的舊鞋、廚具、玩具、小家品、書本等散落沒有明確劃界的地攤上。我們試着把鏡頭放在地攤上,像貨物般觀察街坊、店主,乃至深水埗的夜。 時近凌晨,拍攝方算告一段落。想到學生戴上VR眼鏡後,就在十來個場景中自由穿梭時空,他們將能拼砌出怎樣的深水埗社區風貌呢?真教人期待。 [1] 梁秉鈞:〈香港兩題〉。《詩雙月刊》第17期(1992年4月1日),頁27。...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