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源起 作為中文老師,我們常常思考如何提升學生中文水平,並藉中國語文的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會思考、關心社會的人。然而,我們在學生的文章中,最常看見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情節和景物,因此,亦難以看見具有深度的思想感情。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指感情隨景物而變,文辭取決於情感。簡言之,情感是源頭就是對環境的觀察。而我們發現,學生文章中的優秀者,往往能呈現對社會的觀察或獨特的描寫角度。於是,我們開始嘗試利用照片、影片等,為學生提供觀察的機會,這些方法無疑讓學生不再按一般套路創作,但同時學生亦受限於照片或影片的拍攝角度和背後意義,以致創作內容亦非常相似。 隨虛擬實境技術(下稱VR)日漸成熟,我們察覺這項技術或有助提升學生的寫作角度和意念,便開始在個別班級試驗。 前期發展 我們在2015第一次運用VR教授寫作。在購入360相機後,老師先後前往元朗大棠、北角和塔門拍攝360照片,並學習使用不同VR平台,如「YouVisit」、「EduVenture VR」等上載照片,應用於寫作教學。學生在課上利用紙製VR眼鏡觀察,記錄觀察所得。360照片除了讓學生有親歷其境之感,亦容讓學生自選觀察角度。即使學生觀察同一張照片,但所寫的景物差異頗大,亦因觀察真實環境,學生的描寫較以往更為細緻,所寄託的感情亦更具感染力。 學生運用VR眼鏡觀察北角360照片,並摘錄觀察所得。 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 在2018年,本校正式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展開「『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在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及中文大學圖書館的協助下,發展更具系統、更仔細VR語文教學。 教材製作 教材製作分為三部分:閱讀輸入、拍攝360照片及製作VR教件 閱讀輸入部分,協作單位通過多次會議,討論篇章涉及的地景、文學性、是否適合初中學生水平等,最終就指定區分選出6-8篇篇章。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負責提供相關地境的典故、歷史;本校則整合相關資料,製作校本單元,內容包括文章分析、課後問答、寫作練習、口語討論及實用文寫作等。 其後,協作成員一同前往指定地區進行拍攝,拍攝內容涉及單元篇章所提及的景物,讓教師能帶領學生有系統地對讀篇章與地景照片,同時亦包括篇章未有提及而甚具特色的環境,拓闊學生觀察和思考。 教師在深水埗鴨寮街拍攝360照片。 教師在深水埗唐樓天台拍攝360照片 協作單元成員乘船拍攝西貢特色島嶼。 教師拍攝萬宜水庫。 第三部分為製作VR教件。我們利用「EduVenture VR」軟件製作教件。先篩選合適照片,然後上傳至「EduVenture VR」平台,設定觀看秒數,把不同照片串連成VR影片。 「遊走深水埗」教件。 教學應用 教師會先教授單元內的地景篇章。以「遊走深水埗」為例,篇章包括: 麥樹堅〈藍天下的早晨〉 梁秉鈞〈香港兩題——鴨寮街〉 胡燕青〈春江水暖鴨先知〉 趙曉彤〈深水埗——多姿多彩的廉價買賣〉 鍾國強〈福華街茶餐廳〉 曉鶯〈北河街小札〉 陳志堅〈剩餘的肌理〉 李維怡〈尚在人間〉 教師先教師再與學生研讀以上篇章,並教授相關描寫技巧,鞏固學生對場景描寫及細節描寫的掌握,並就閱讀文章認識深水埗面貌,體悟作者情懷。在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地區特點後,便通過虛擬實境寫作課堂,作文本與影像對讀,透過虛擬實境豐富學生寫作素材,讓學生自主發掘題材,選擇細節,寫作文章。 中三學生在課上觀看深水埗VR教件,並摘錄觀察所得。 中三同學在VR寫作課後,寫作文章〈城市一隅〉(節錄),呈現豐富環境細節。 成效得着 傳統中文科多應用紙本和板書教學,寫作課由教師解題,學生就題目想像場景及組織內容。虛擬實境寫作教學不單提供功能性的改善,更轉化了慣常的教學模式,實現不可能的任務。過去學生不可能在課室中探索不同地區的特色、風貌,只能依靠想像或教師提供的補充資料或圖片寫作;而虛擬實境學生可以置身於不同場境當中,學生更能自主選擇觀察的對象,這是過往中文教學無法實現的任務。 同時,運用虛擬實境結合寫作教學,為學生創造接近真實的場境,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讓學生有親歷其境之感,有助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學生不是憑空設想虛構感情,而是觀察真實情境後,就情境而抒發情感和反思,提升學生的社區觀察、人文關懷。其次,學生在其中可不受限制,自主觀察,有助培養他們的自學、探索和思考能力。另外,學生通過虛擬實境可以觀察真實的情境事物,有助他們作更仔細的描寫,令文章更真實和細緻。 因此,在親歷虛擬實境寫作課後,我們確實感受到,相較傳統課堂,虛擬實境寫作教學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