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區掌故

(一)旺角

旺角得名於客家籍村落「芒角村」,而「芒角村」又得名於「芒角咀」,它位於今日豉油街與新填地街一帶。據稱芒角咀為一凸出海濱的小山丘,崗上滿是芒草,故名「芒角咀」,又有漁民稱為「望角咀」。1909年,芒角咀和芒角村開闢成碼頭和街道,至1930年代期間,芒角改名為「旺角」,而英文名「Mongkok」則沿用至今。

(二)特色街巷

女人街(通菜街)

隨着1930年代中期芒角村拓展街道,今日的通菜街因位於栽種通菜的田上,故命名為通菜街。由亞皆老街至登打士街的一段通菜街,是香港著名的「女人街」。它是1975年市政局推行「小販認可區」計劃的首個小販認可區。女人街的地攤早期多販售女性服裝及用品。時至今日,這裏有逾百個地攤的露天市集,貨品種類包括男裝、皮包、玩具等,更成為廉價服飾與紀念品的集散地。

金魚街(通菜街)

另一段由旺角道至水渠道的通菜街,則是有名的「金魚街」。昔日販賣金魚、紅蟲的小販多在清晨於油麻地火車站(今日旺角東站)近火車橋側擺賣,至1970年代中期,他們遷至界限街與花墟道之間的小路,可是當時亦只能於晨早前營業,不可在白天販賣。後來,金魚商找到固定的店舖,繼續販售魚類、錦鯉及水族用品等。

廟街

廟街的命名可追溯至1887年的地圖紀錄,其時此街道因貫穿油麻地天后廟,因而有廟街之名。自1920年代起,油麻地天后廟前的廣場成為九龍區的「平民夜總會」,各種賣藝活動,如賣武、講古、雜耍、算命、占卜等,亦有夜市存在。後來政府加以規管,小販就在劃定位置擺賣。時至今日,除有各式仿製品販售外,廟街晚上仍是算命、占卦、掌相、禾雀、唱戲的集中地,也是著名的觀光區。

砵蘭街

砵蘭街於1927年命名,街名取自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的第三代波特蘭公爵。整段砵蘭街北起旺角界限街,南抵油麻地文明里。街上有各式各樣的商舖,範疇包含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酒、色、財,所以人流甚旺。

花墟

1960年代初,新界花農每天凌晨時分都會在深水埗界限街的「花墟」販賣時花,至早上七時左右收市。後來由於興建旺角大球場,加上界限街的交通逐漸繁忙,並且來自世界各地的鮮花批發量大增,花農和花商便把「花墟」遷到旺角花墟道,自80年代初開始,這裏就成為全港最集中的花卉市場。

波鞋街(花園街)

隨着1930年代中期芒角村拓展街道,昔日種植花卉之處,就是今日的花園街。其中登打士街到亞皆老街一段,自1980年代開始,多家銷售運動鞋的商店相繼開業,逐漸形成運動店舖一條街的情況,因此香港人便以「波鞋街」命名。波鞋街甚至曾為外國的足球隊、籃球明星舉行活動。

(三)樓上書店

香港的店舖租金多年高企,書店業務唯有向上發展,演變成富有特色的「二樓書店」,情況在其他華文社會中罕見。油尖旺區是香港二樓書店林立之地,籠統推算,1990年代中後期有不下五十間書店在該區。

(四)尖沙咀鐘樓

鐘樓在尖沙咀火車總站啟用多年後才告建成,時為1921年,樓內報時的銅鐘重約一噸,為著名鐘錶製造廠Gents’ of Leicester製造,耗資8502港元。鐘樓樓高45米,作為當時火車站的標誌。及至九龍火車總站在1975年遷往現址,舊火車站也在1978年拆除,唯獨保留了鐘樓,及至1990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引用書目:
1. 香港旅遊發展局:〈波鞋街〉,於2020年5月13日擷取自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shop/where-to-shop/street-markets-and-shopping-streets/sneakers-street.jsp。
2. 徐振邦、方禮年、翁文英:《香港書店巡禮》。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3. 徐振邦:《閱讀深情——私藏書店風景》。香港:文星圖書,2002年。
4. 蕭國健:《油尖旺區風物志》。香港:油尖旺區議會,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