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主辦、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教育研究所、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協作,並獲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支持的賽馬會「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計劃),在剛過去的周六(2019年5月4日)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順利舉行啟動禮。啟動禮由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潘偉賢教授、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唐穎安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高級課程發展主任李建寰先生、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主任、賽馬會「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首席研究員莊紹勇教授和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代表莫華釗先生主禮。 啟動禮上,潘偉賢教授致辭感謝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撥款及各單位和參與學校對計劃的支持。莊紹勇教授介紹了計劃的源起和運作,期望計劃能提升學生的中文讀寫能力、文學素養及人文關懷。黃念欣教授以「地景文學與虛擬實境」為題,主講文學與科技的結合。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的陳志堅副校長、曾笥湲老師及賀佩儀同學則分享教學示例和成果。 啟動禮結束後,師生陸續參觀VR體驗館,通過計劃中運用的各項工具,親身感受360技術拍攝和製作的四份深水埗教件,學生表現雀躍。啟動禮上亦展出了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的以深水埗為題的虛擬實境教材,包括教材套、工作紙、EduVenture®VR教件,以及學生佳作,參觀的中文科老師都表示獲益良多。在VR教材拍攝的講座,計劃科技經理陸晉軒介紹了360全景相機的原理、所需器材及基本拍攝技巧、運用EduVenture ®VR製作互動教學資源,讓師生未來能運用虛擬實境(VR)科技,提升中國語文學與教的效果。 [qodef_portfolio_list image_size="landscape" show_load_more="no" order_by="date" order="desc" category="startgallery" number="24" columns="two" filter="yes" icons="yes" filter_order_by="name"] ...
查看詳情部分教材分為高/中/初階版本,老師可按學生水平及級別自由選擇。歡迎老師聯絡我們(shermanliu@cuhk.edu.hk)取得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等資料。 1. 文體基礎知識 中階 [qodef_button size="small" type="" text="WORD" custom_class="" icon_pack="font_awesome" fa_icon="fa-arrow-circle-o-down" link="/wp-content/uploads/2019/04/ssp01.docx" target="_blank" color="" hover_color="" background_color="" hover_background_color="" border_color="" hover_border_color="" font_size="" font_weight="" margin=""] [qodef_button size="small" type="" text="PDF" custom_class="" icon_pack="font_awesome" fa_icon="fa-arrow-circle-o-down" link="/wp-content/uploads/2019/04/ssp01.pdf" target="_blank" color="" hover_color="" background_color=""...
查看詳情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源起 作為中文老師,我們常常思考如何提升學生中文水平,並藉中國語文的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會思考、關心社會的人。然而,我們在學生的文章中,最常看見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情節和景物,因此,亦難以看見具有深度的思想感情。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指感情隨景物而變,文辭取決於情感。簡言之,情感是源頭就是對環境的觀察。而我們發現,學生文章中的優秀者,往往能呈現對社會的觀察或獨特的描寫角度。於是,我們開始嘗試利用照片、影片等,為學生提供觀察的機會,這些方法無疑讓學生不再按一般套路創作,但同時學生亦受限於照片或影片的拍攝角度和背後意義,以致創作內容亦非常相似。 隨虛擬實境技術(下稱VR)日漸成熟,我們察覺這項技術或有助提升學生的寫作角度和意念,便開始在個別班級試驗。 前期發展 我們在2015第一次運用VR教授寫作。在購入360相機後,老師先後前往元朗大棠、北角和塔門拍攝360照片,並學習使用不同VR平台,如「YouVisit」、「EduVenture VR」等上載照片,應用於寫作教學。學生在課上利用紙製VR眼鏡觀察,記錄觀察所得。360照片除了讓學生有親歷其境之感,亦容讓學生自選觀察角度。即使學生觀察同一張照片,但所寫的景物差異頗大,亦因觀察真實環境,學生的描寫較以往更為細緻,所寄託的感情亦更具感染力。 學生運用VR眼鏡觀察北角360照片,並摘錄觀察所得。 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 在2018年,本校正式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展開「『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在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及中文大學圖書館的協助下,發展更具系統、更仔細VR語文教學。 教材製作 教材製作分為三部分:閱讀輸入、拍攝360照片及製作VR教件 閱讀輸入部分,協作單位通過多次會議,討論篇章涉及的地景、文學性、是否適合初中學生水平等,最終就指定區分選出6-8篇篇章。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負責提供相關地境的典故、歷史;本校則整合相關資料,製作校本單元,內容包括文章分析、課後問答、寫作練習、口語討論及實用文寫作等。 其後,協作成員一同前往指定地區進行拍攝,拍攝內容涉及單元篇章所提及的景物,讓教師能帶領學生有系統地對讀篇章與地景照片,同時亦包括篇章未有提及而甚具特色的環境,拓闊學生觀察和思考。 教師在深水埗鴨寮街拍攝360照片。 教師在深水埗唐樓天台拍攝360照片 協作單元成員乘船拍攝西貢特色島嶼。 教師拍攝萬宜水庫。 第三部分為製作VR教件。我們利用「EduVenture VR」軟件製作教件。先篩選合適照片,然後上傳至「EduVenture VR」平台,設定觀看秒數,把不同照片串連成VR影片。 「遊走深水埗」教件。 教學應用 教師會先教授單元內的地景篇章。以「遊走深水埗」為例,篇章包括: 麥樹堅〈藍天下的早晨〉 梁秉鈞〈香港兩題——鴨寮街〉 胡燕青〈春江水暖鴨先知〉 趙曉彤〈深水埗——多姿多彩的廉價買賣〉 鍾國強〈福華街茶餐廳〉 曉鶯〈北河街小札〉 陳志堅〈剩餘的肌理〉 李維怡〈尚在人間〉 教師先教師再與學生研讀以上篇章,並教授相關描寫技巧,鞏固學生對場景描寫及細節描寫的掌握,並就閱讀文章認識深水埗面貌,體悟作者情懷。在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地區特點後,便通過虛擬實境寫作課堂,作文本與影像對讀,透過虛擬實境豐富學生寫作素材,讓學生自主發掘題材,選擇細節,寫作文章。 中三學生在課上觀看深水埗VR教件,並摘錄觀察所得。 中三同學在VR寫作課後,寫作文章〈城市一隅〉(節錄),呈現豐富環境細節。 成效得着 傳統中文科多應用紙本和板書教學,寫作課由教師解題,學生就題目想像場景及組織內容。虛擬實境寫作教學不單提供功能性的改善,更轉化了慣常的教學模式,實現不可能的任務。過去學生不可能在課室中探索不同地區的特色、風貌,只能依靠想像或教師提供的補充資料或圖片寫作;而虛擬實境學生可以置身於不同場境當中,學生更能自主選擇觀察的對象,這是過往中文教學無法實現的任務。 同時,運用虛擬實境結合寫作教學,為學生創造接近真實的場境,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讓學生有親歷其境之感,有助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學生不是憑空設想虛構感情,而是觀察真實情境後,就情境而抒發情感和反思,提升學生的社區觀察、人文關懷。其次,學生在其中可不受限制,自主觀察,有助培養他們的自學、探索和思考能力。另外,學生通過虛擬實境可以觀察真實的情境事物,有助他們作更仔細的描寫,令文章更真實和細緻。 因此,在親歷虛擬實境寫作課後,我們確實感受到,相較傳統課堂,虛擬實境寫作教學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
查看詳情西貢選篇集中在郊野山水,拍攝地點就鎖定在大浪灣(「大浪灣」是一個統稱,包括西灣、鹹田灣、大灣、東灣四個沙灘)與萬宜水庫一帶的海岸線。我們安排了水陸兩路,分別從山與海的角度把西貢的一木一石攝錄下來。 西貢的海蝕地貌 我們從西貢碼頭出海,先走訪離碼頭不遠的鹽田梓,拍下彩繪玻璃與大片紅樹林後,便繼續行程。此時船家提到,趁着這天風平浪靜,不如一訪甕缸群島,飽覽那邊的六角柱石。難得人在船上,一切都交船家指揮便是了。 過去我只曾在萬宜水庫東壩看過六角柱石,彼時已覺宏偉狀大。豈料在海上觀摩幾個鮮有人工建築的島嶼時,更覺山外有山。像是火石洲東南面的一個崖邊,近百米高的石柱間流着一條石河,也不知是過去火石洲作為操炮區時炸過的碎石,抑或飽經風浪侵蝕後的自然景觀。 石河旁正好有一海蝕隙,隙縫較窄,隙間水底較淺,船無法穿過。但船家仍把船駛近,好讓我們近距離聆聽海蝕隙間的浪潮聲。我們也不忘在隙間拍下360照片以備未來採用。 船一直繞到大灣,才折返破邊洲。水跟也斯《石的呼吸——記破邊洲》的描述的一樣澄淨,碧綠的海水還能見底。船就從矗立六角柱石之間的海溝駛過,我們當然沒有錯過這個拍攝機會,要把這個體驗藉科技嫁接到課室之中。 平日的海灘 羿日經陸路到東壩,補拍一些照片後,我們一行人就翻山走到浪茄,灘上還擱着去年颱風山竹吹塌的幾棵樹,跟當下溫柔地推向沙灘的波浪形成深刻的對比。此後我們回到東壩,乘車前往西灣亭,好省掉翻越西灣山、吹筒坳的時間,盡快趕往西灣、鹹田灣繼續拍攝。 此時的風浪已經加強,天空也開始變得灰沉,沒有遊客的海灘更顯冷清。正好契合船家的預測,他在我們訂定出海日期時,已提議我們把日子定在風浪較少的一天,果然沒錯,當我們走到鹹田灣時,海上已有一陣陣白頭浪互相追趕。 隨着風浪加強,天空也開始變得灰沉,沒有遊客的海灘更顯冷清。鹹田灣的海風士多也似乎無法倖免於去年的颱風,然而接駁沙灘與士多的獨木橋已經修理妥當,也使得篇章中提及的景色得以保存。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