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9年2月27日,「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技術經理、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教育發展主任(資訊科技)陸晉軒先生為29位香港中學老師講解虛擬實境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如何透過應用該科技提升中國語文和文學的學與教效能。 在工作坊的第一部分,陸先生用真實的教學故事生動具體地帶出把科技應用在教學上的好處,繼而深入淺出地講解虛擬實境的原理,讓參與的老師對該技術建立認識基礎,以便構建他們第一個虛擬實境教材。 製作教材的第一步是拍攝360相片。參與的老師分為六組,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為主題,用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提供的ipad和360相機進行拍攝。老師們充分掌握使用360相機的基本技能,在拍攝時均發揮他們對相機使用及照片表達的創意,互相交流心得,拍攝氣氛輕鬆愉快。 完成半小時戶外拍攝後,老師們再次回到電腦室。根據陸先生的說明,一步一步地在EduVenture VR上製作互動學與教資源。完成後,老師們戴上虛擬實境眼鏡親自體驗自己製作的教材的效果。 當日的工作坊圓滿結束,相信一眾參與老師均滿載而歸。 ...

查看詳情

  俗語有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寓意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和成就,需要經過長期累積和磨練。由中文科老師主持,為時個多小時的「虛擬實境教學」公開課,就代表了「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三個合作單位,「台前幕後」數個月來的準備工夫。   2018年9月開始,香港中文大學 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組成團隊,擬於三年內,共同製作以香港其中九區為主題的虛擬實境中國語文科教材。   「觸『境』生情」的「境」實指虛擬實境;本義的「景」便是香港文學研究中心最關注部分:文學地景。它可以是存在/不存在的地景,也可以是香港文學眾多作品裏虛實交錯的地方、自然/城市景觀。決定以哪些區域為「舞台」,採用哪些文學作品為「佈景/道具/演員」,便是設計每一區虛擬實境語文教材的發端。決定哪些篇章屬於仔細閱讀(精讀),哪些屬於延伸讀材(延伸)過後,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同時補充相關地景的典故、歷史等資料。   2019年2月20日,是「觸『境』生情」首個公開課,選址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舉行,邀請本港中學中文科老師出席觀課,一同體驗結合虛擬實境與語文教學的可能。   公開課前,「觸『境』生情」團隊代表向在場致歡迎辭,包括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 莊紹勇教授、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副校長 陳志堅,以及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黃念欣教授。向在場老師簡介整個計劃源起、過往準備歷程後,由曾笥湲老師主持的「虛擬實境教學」公開課正式開始。課堂上,老師引導中三級學生把文本與「虛擬實境照片」所見深水埗區城市景觀等影像對讀,讓他們自主發掘題材,選擇細節,寫作文章。 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 莊紹勇教授向在場老師簡介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研發的手機程式「EduVenture」過往成績。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副校長 陳志堅向在場老師匯報語文教學上,虛擬實境技術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想。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黃念欣教授以詞人辛棄疾名作〈青玉案‧元夕〉向在場老師提供「觸景生情」一般氛圍,解釋該詞上、下兩片如何漸進、細膩地提供畫面感,繼而提煉出動人情感,並認為這閺詞是「宋代VR」。 公開課上,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中三級學生在「自主學習」:觀看虛擬實境技術提供的360度全方位照片,自行發掘不一樣的深水埗,成為自己作品獨一無二的材料。   公開課後,計劃代表、一眾中文科老師回到演講室,迎接活動最後一個環節:評課,由莊教授、陳副校長、曾老師、黃教授擔任講者。台上四位分別就公開課情況總結課堂所得、觀課觀感,緊接問答時間。席上老師所提意見多為關注執行細項,如「觀看虛擬實境材料」和「閱讀文章」,應誰先誰後,甚至一節虛擬實境教學涉及眾多環節,時間應如何分配等,足見「結合虛擬實境與語文教學」還有許多可能尚待發掘、加以調整。 台下老師踴躍發言,向講者請教結合虛擬實境與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執行意見。 台上講者。黃念欣教授、莊紹勇教授、曾笥湲老師、陳志堅副校長(由左至右)。 ...

查看詳情

拍攝團隊 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深水埗的大街不論日夜,都由攤販組成。拍攝攤販前,我們先在販售玩具、衣物、日用品的福榮街,福華街尋找可供拍攝的唐樓。入選文章不一定都有把唐樓描述得完整、仔細,然而唐樓是組成深水埗區風景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少篇章的作者也曾居於這些舊樓,或許日夜沉浸在殘破狹小的居所中,方能把細緻地道的人情味藉故事淡淡道出。 於是我們走上唐樓天台,無意間在它的頂樓梯間發現住客在牆上寫下的一手字: 天台先生 請不要把報子(紙)拿走 街上有日行人、夜遊人,唐樓的住客亦有各自的生活作息,彼此的生活中若有磨擦或矛盾,若難見面說清,塗鴉就是最和平、簡單的溝通方式。街坊寫的字並不美觀端正,也常有白字,但「天台先生」隱含着鄰舍間的陌生與禮貌。慣於居於新式大廈享受現代管理的城市人,或許難以接受兩個單位的住客把梯間畫花,但在唐樓裏這些公共空間或不乾淨,卻正扮演着最直白的社區討論平台,為路過的遊客揭露鄰舍間的關係。 繼續沿北河街南行,「我們要拍攝心中的一幅圖畫/左轉右折結果卻來到這裏」,[1] 鴨寮街上,推銷員在街頭說個不停,國產手機樣樣好,新款電磁爐及陶瓷易潔鑊也燒了半天。我們架好Insta360 Pro嘗試捕捉鴨竂街攤檔上陳列的電子零件,路上尋訪電子產品的路人紛紛走近注視球狀的Insta360 Pro,試着向我們查問它的功能和價格。這裏的街道就是商品的展區,展示貨品功能外,還展示着商販的生命力。 隨日光離開城市,繼續沿北河街南行走至深夜。日間的攤檔都消退去了,屬於夜晚的地攤陸續在北河街市政大樓外開檔。好幾輛客貨車開始停泊在道中,打開尾門或尾板,一車的舊鞋、廚具、玩具、小家品、書本等散落沒有明確劃界的地攤上。我們試着把鏡頭放在地攤上,像貨物般觀察街坊、店主,乃至深水埗的夜。 時近凌晨,拍攝方算告一段落。想到學生戴上VR眼鏡後,就在十來個場景中自由穿梭時空,他們將能拼砌出怎樣的深水埗社區風貌呢?真教人期待。 [1] 梁秉鈞:〈香港兩題〉。《詩雙月刊》第17期(1992年4月1日),頁27。...

查看詳情